发布时间:2025-10-15 18:07:55    次浏览
10月15日,“源点”公益雕塑展宣石精品收藏展,在北京宣石(北京)文化公司举行,来自中国文联、中国雕塑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的数十位艺术家、学者、收藏家,以及来自商界、演艺界、慈善界人士共同出席了展览开幕式。青年艺术家丁一文创作的系列超薄浮雕,引发热烈反响。此次展出的浮雕艺术品均取材于四川大凉山区的人文风貌,作者历时5年时间创作而成。作品在仅仅0.5厘米的厚度里创造出丰富的层次和空间,在浮雕造型艺术手法上可谓先锋性的探索。丁一文在雕塑艺术上的创新性探索,受到了与会艺术家、学者、艺术鉴赏家们的充分肯定。前中宣部秘书长 书法家 诗词学家 沈一之先生这样评价丁一文的作品:作品用非常成熟、独特的手法塑造了劳苦大众的代表形象,使我想起了罗中立的《父亲》,他们在艺术内涵和意境上是相通的,但丁一文的这三件作品是更高层次之作。它表现的是身处艰辛的生活情景之中,人们对美好生活前景的一种期盼,可以说是一种较新型的艺术表现手法,也可以说是某种超前的艺术表现的手法,它的表现力,它的艺术力,它对人的感受力是超乎寻常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 赵萌评价丁一文作品:悲天悯人,人文情怀深厚感人!“泥人张”第四代传人,国内著名雕塑家张锠教授认为:“丁一文的雕塑作品多取材于生活,并经他的巧思妙构和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极具个性化的艺术表现,使作品充溢着艺术美的感染力。其作品的艺术技巧与艺术语言是运用超薄浮雕的表现方法,生动而优美地让结形于限定空间中的艺术形象彰显丰富的人文内涵与大爱无限的意蕴表达,给观者以无尽的意境遐想。其超薄浮雕技艺也是雕塑技艺表现上新的探索追求,并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任润生:丁一文的作品表现了最底层的百姓,现在这个社会很多人都在向钱看,而在这个时候,他能够静下来,把创作的目光投向社会的弱势群体,为他们描绘和呐喊,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看了他的作品很受震撼。中国雕塑杂志副主编 徐永涛在开幕式上谈到:丁一文地艺术作品在不到五毫米的一个空间里面,在很细致的点上,在五毫米之间都有起承转合,这种空间的营造我觉得是很难得的,丁一文的艺术探索在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里面应该是非常突出的。现在,太多的艺术家都在跟风搞观念艺术、抽象艺术,像丁一文这样既有扎实的基本功,又能够沉下心来,用时间去磨砺,下功夫去钻研,用几年时间打造精品的青年艺术家非常难得。中央电视台书画苑秘书 书法家 曹志明先生谈到,超薄浮雕艺术在厚薄上面进行艺术创作,本来来讲它是有局限的,丁一文以近乎偏执的态度,在这样厚度上面来搞这样的创作,如果没有心沉下来的状态,是不可能完成的。李克强总理一直强调工匠精神,我想从丁一文的作品中间,的的确确能表达出来这种工匠精神。 丁一文的“源点”系列作品,以个性化的写实手法和极具中国写意风格的艺术语汇,以深入灵魂的描绘,生动展现了大凉山人的生活状况,作品充满了丰厚的人文气息。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老人的面孔,一双双被岁月磨砺的手,亦或是孩童那充满渴望又畏惧的眼神,无不引发观者对人的命运和众多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贫困是一种怎样的生存状态?是什么造就了贫困?又是什么让贫困的人愈加贫困?城市化浪潮中被掏空的山村,社会高速发展下,人与人、人与乡土日渐疏远的距离,等等问题,发人深省。丁一文旨在通过他的“源点”系列作品表达出一种人文精神内涵所赋予的“质朴”而又“坚韧”的人生状态。“质朴”代表着一种人文契约的真诚气质;“坚韧”代表着一种人文不屈的奋斗状态。没有哪个“人生”是不经历挫折与困苦而精彩绽放,没有哪个“时代”是不积淀质朴与纯真而永恒稳固。我们的时代和民族很迫切也很需要 “质朴与纯真”的积淀,“坚韧与执着”的坚守,这是艺术家对身处的时代所发出的呐喊。在当代普遍浮躁的艺术氛围下,青年艺术家丁一文能够坚持写实题材的艺术创作,聚焦贫困山区,以面临生存困境的人群为创作对象,并且以自己的作品回馈社会、帮助贫困人群,正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艺术源于生活,艺术为人民的创作指导思想。很多现场观众表示,看到作品很受震撼,作者细腻的表现手法,百看不厌,值得细细品味,展览选址在首都最具国际都市气息的三里屯,繁华的都市氛围与展览的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到这里观展是一次心灵的净化。很多观众对艺术与公益结合大为赞赏,呼唤有更多的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用艺术来反哺社会,把艺术公益的接力棒继续传递下去。在展览开幕式上,策展方宣石(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携手艺术家丁一文与麦田教育基金,共同设立宣石文化专项基金,并以展览期间的艺术作品收藏收益作为捐赠款,投入该文化基金,用于贫困地区助学项目。宣石(北京)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将现代拍卖模式和公益慈善业务相结合,通过打造艺术交流的平台,以艺术担纲传播公益的使者,以艺术激发爱心与良知。